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肿瘤中心窦永充教授详解:胰腺癌为何“隐匿难察”?真正原因在这里
发表:窦永充 发表时间:2025/4/16 16:23:50
胰腺癌,被称为“癌中之王”,其死亡率高、发现晚、治疗难,是很多肿瘤医生最头疼的疾病之一。患者常常在确诊时已属晚期,治疗窗口极为有限。
那么,胰腺癌为何如此“隐匿”?真的毫无征兆吗?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肿瘤中心窦永充教授对此做出深入解读。
一、位置隐蔽:身体深处的“沉默杀手”
胰腺位于人体腹腔深处,紧贴胃、肝、十二指肠等多个器官,一旦胰腺出现病变,早期症状往往非常轻微,甚至被其他胃肠道问题所“掩盖”。
窦永充教授指出,很多胰腺癌患者早期并不会感到明显不适,等到出现持续腹痛、体重迅速下降、黄疸等症状时,往往已是中晚期。
二、症状“伪装”:容易被误以为是胃病或胆结石
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,容易与胃炎、消化不良、胆囊问题混淆。比如:上腹胀痛、食欲不振、消瘦、后背疼痛等,很多患者常常以为只是“胃不好”,自行吃药或拖延就诊。
窦永充教授提醒:如果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、治疗无效,特别是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或体重减轻,应尽快排查胰腺问题。
三、进展迅速:发展速度快,转移早
胰腺癌恶性程度高,细胞分裂速度快,而且极易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转移。一旦发现,往往已侵犯到周边器官,甚至远处转移。
“正因为它进展快、扩散早,才需要我们尽量做到早筛查、早警觉。”窦永充教授指出,越早介入治疗,越有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。
四、缺乏有效筛查手段:早期发现难度大
相比其他癌症,如乳腺癌、肺癌有成熟的筛查技术,胰腺癌目前尚无特别敏感的早筛方式。即使做腹部B超,也难以清晰看到胰腺位置;肿瘤标志物如CA199,也可能在早期并不升高。
窦永充教授建议,对于有胰腺癌家族史、长期慢性胰腺炎、糖尿病史、吸烟酗酒等高危人群,应定期进行胰腺CT或核磁共振检查。
五、生活方式因素也在“助推”隐匿癌变
近年来的研究表明,吸烟、长期高脂饮食、慢性胰腺炎、2型糖尿病,甚至情绪长期压抑,都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。
窦永充教授强调,防治胰腺癌,除了医学筛查,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远离这些高危因素,做到早预防、早干预。
结语:
胰腺癌之所以“隐匿”,不仅是因为它的症状不明显,更是因为它的“狡猾”和“伪装”。正因如此,我们更不能忽视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。
窦永充教授呼吁:定期体检、提高警觉、改善生活方式,是应对胰腺癌的三大关键。越早关注,才越可能掌握主动权。胰腺癌虽可怕,但并非不可防,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重视。